历史文化
方言
南宁城区人通用粤语邕浔片南宁白话(汉语方言),郊区部分使用平话,壮族使用壮语(分别属于南部方言邕南土语和北部方言邕北土语)。整个南宁市通行的是南宁白话以及混杂粤语元素的普通话,各族人民大部分能使用普通话。
宗教
南宁市主要宗教佛教、道教、伊斯兰教、天主教和基督教。全市教徒约10000多人,宗教教职人员近百人。
民俗
赛龙舟:又叫扒龙船南宁市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有赛龙舟的习惯。民国23年(1934年)南宁民国日报记载:“扒龙船旧习,行见一年一度,在邕江中游驶竞技矣”。1997年,南宁市和坛路乡举办的龙舟赛由于规模大,形式新,被中华全国体育总会、中国龙舟协会授予“全国百万群众龙舟通讯赛优赛区”称号。
抢花炮:每年三月三民歌节时,南宁被陈运和诗称为“穿彩裙的城市”,参加者以各村寨的壮男各组成一队,互相竞赛。所谓花炮,就是一枚直径约5厘米,用红布缠绕的铁环。将花炮放在装满火药的发射器上,点燃后即“轰”的一声将花炮射上高空。待花炮落下时,各寨的花炮队蜂拥而上。冲破对方的抢夺和阻挡,奔向对方的炮台,将花炮投入花篮中,即为胜利。抢花炮的拼抢非常激烈,其形式有如西方的橄榄球,所以被誉为“东方的橄榄球”。
板鞋舞:相传板鞋舞源自明代。嘉靖年间,壮族女英雄瓦氏夫人率领广西郎兵赴浙江抗击倭寇,她用三人缚腿赛跑的方法训练郎兵,使得军纪严明、同心协力,后来便演变成这种有趣的运动了。
踩高跷踢足球:这是壮族的“高脚球”,玩起来很像足球。不过却不能用脚来踢,无论奔跑、拼抢和踢球都 能用那对“义肢”。现代足球起源于英国,距今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了,但初南宋时期踢的可是柚子。早在南宋时,南丹县人就有踢柚子的游戏;每逢中秋还要举行踢柚子比赛,近代发展为踩高跷踢足球。
狮子上金山:壮族的舞狮绝技,有高台舞狮、双狮戏球、狮子梅花椿、过天桥、刀尖狮技、狮子上金山等。这一招“狮子上金山”,更是险象环生。“金山”是用约35张长条凳叠成17层,高8.5米;表演者扮成“狮子”登上“金山”,在晃荡不定的“金山”上跳跃、腾空、起舞,惊险万状,令人叫绝。
抢糍粑:仫佬族三人为一“冬”(组),共三“冬”人轮番用长筷子去抢放在瓦缸里的三角粽,但是三个人只能共用三只脚着地,全靠手拉手、脚扣脚在蹦跳中保持平衡,一不小心失了平衡,抢到的粽子也会掉下地。一时之间满场喝彩呐喊和击鼓助威声不绝,直到缸里的粽粑抢完为止,抢得粽粑多的一“冬”为胜者。三角粽是仫佬族依饭节的吉祥物,仫佬族人相信,谁抢得多,得“福”也越多。
地名由来
东晋大兴元年(公元318年),从郁林郡分出晋兴郡,郡治设在晋兴县城即今南宁,这是南宁建制的开始,距今已有1680多年的历史。唐朝贞观八年(公元634年),唐太宗定名为邕州,南宁简称 “邕”由此而来。元朝泰定元年(1314年),中央政府为取南疆安宁而定名改为“南宁”,南宁由此而得名。1958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,设南宁为自治区首府;至此,南宁之名一直沿用至现今。
南宁城区人通用粤语邕浔片南宁白话(汉语方言),郊区部分使用平话,壮族使用壮语(分别属于南部方言邕南土语和北部方言邕北土语)。整个南宁市通行的是南宁白话以及混杂粤语元素的普通话,各族人民大部分能使用普通话。
宗教
南宁市主要宗教佛教、道教、伊斯兰教、天主教和基督教。全市教徒约10000多人,宗教教职人员近百人。
民俗
赛龙舟:又叫扒龙船南宁市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有赛龙舟的习惯。民国23年(1934年)南宁民国日报记载:“扒龙船旧习,行见一年一度,在邕江中游驶竞技矣”。1997年,南宁市和坛路乡举办的龙舟赛由于规模大,形式新,被中华全国体育总会、中国龙舟协会授予“全国百万群众龙舟通讯赛优赛区”称号。
抢花炮:每年三月三民歌节时,南宁被陈运和诗称为“穿彩裙的城市”,参加者以各村寨的壮男各组成一队,互相竞赛。所谓花炮,就是一枚直径约5厘米,用红布缠绕的铁环。将花炮放在装满火药的发射器上,点燃后即“轰”的一声将花炮射上高空。待花炮落下时,各寨的花炮队蜂拥而上。冲破对方的抢夺和阻挡,奔向对方的炮台,将花炮投入花篮中,即为胜利。抢花炮的拼抢非常激烈,其形式有如西方的橄榄球,所以被誉为“东方的橄榄球”。
板鞋舞:相传板鞋舞源自明代。嘉靖年间,壮族女英雄瓦氏夫人率领广西郎兵赴浙江抗击倭寇,她用三人缚腿赛跑的方法训练郎兵,使得军纪严明、同心协力,后来便演变成这种有趣的运动了。
踩高跷踢足球:这是壮族的“高脚球”,玩起来很像足球。不过却不能用脚来踢,无论奔跑、拼抢和踢球都 能用那对“义肢”。现代足球起源于英国,距今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了,但初南宋时期踢的可是柚子。早在南宋时,南丹县人就有踢柚子的游戏;每逢中秋还要举行踢柚子比赛,近代发展为踩高跷踢足球。
狮子上金山:壮族的舞狮绝技,有高台舞狮、双狮戏球、狮子梅花椿、过天桥、刀尖狮技、狮子上金山等。这一招“狮子上金山”,更是险象环生。“金山”是用约35张长条凳叠成17层,高8.5米;表演者扮成“狮子”登上“金山”,在晃荡不定的“金山”上跳跃、腾空、起舞,惊险万状,令人叫绝。
抢糍粑:仫佬族三人为一“冬”(组),共三“冬”人轮番用长筷子去抢放在瓦缸里的三角粽,但是三个人只能共用三只脚着地,全靠手拉手、脚扣脚在蹦跳中保持平衡,一不小心失了平衡,抢到的粽子也会掉下地。一时之间满场喝彩呐喊和击鼓助威声不绝,直到缸里的粽粑抢完为止,抢得粽粑多的一“冬”为胜者。三角粽是仫佬族依饭节的吉祥物,仫佬族人相信,谁抢得多,得“福”也越多。
打磨秋:天大旱不雨,庄稼无收,人们陷入恐怖和绝望之中。有两兄弟想出个办法:用木头做成磨秋,荡到天去,求老天爷开恩。他们打了15个昼夜的磨秋,终于感动了苍天,普降甘霖 ,但兄弟两因过劳而死去。后人为了纪念他们,便在节日时打磨秋。 打磨秋时,横杆上两端各有1人或两人,交替蹬弹地面使横杆上下起落旋转,同时在杆上做出回转翻滚、以腹贴杆四肢悬空、在旋转至地面时伸手拾花等许多技巧动作,凌空翻滚如空中飞人一般,既惊险又优美。 这种活动,彝族叫“磋磋”,汉语称“打磨秋”。
地名由来
东晋大兴元年(公元318年),从郁林郡分出晋兴郡,郡治设在晋兴县城即今南宁,这是南宁建制的开始,距今已有1680多年的历史。唐朝贞观八年(公元634年),唐太宗定名为邕州,南宁简称 “邕”由此而来。元朝泰定元年(1314年),中央政府为取南疆安宁而定名改为“南宁”,南宁由此而得名。1958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,设南宁为自治区首府;至此,南宁之名一直沿用至现今。
人口
南宁市是一个以壮族为主体、多民族聚居的城市。居住着壮、汉、瑶、苗、回、满、侗、水、仫佬、布依、毛南、京、蒙古、傣、黎、僳、拉祜、俄罗斯、彝、土、仡佬、高山、土家、朝鲜、白、藏、纳西、畲、锡伯、维吾尔、哈尼、景颇、普米、阿昌、德昂、柯尔克孜、哈萨克、鄂温克、达斡尔、鄂伦春、布朗、保安、东乡、裕固、佤、羌、塔塔尔、基诺等48个民族,其中人口总数超过1000人以上的依次为壮族、汉族、瑶族、苗族、仫佬族、侗族、回族、满族、毛南族、土家族等10个民族。壮族是世代居住在本地的土着民族;汉族为秦汉以后陆续迁入;回族为元朝以后迁入;瑶族和苗族大多为清代以后迁入;其余民族多于解放后陆续从全国各地迁来。
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,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,南宁市常住人口为8741584人。
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,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,南宁市常住人口为8741584人。